国外学校心理辅导的兴起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zt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2-9
国外学校心理辅导的兴起
学校心理辅导发端于美国,其产生和发展源于当时的社会需要和学校的教育实践。19世纪末,为了解决时代更替和社会变更所带来的个人适应困难,一些心理学家开始把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运用到实际的服务中去,学校便是其应用领域之一。美国心理学家魏特默(L.Witmer)被认为是临床心理学的创始人。
其后,有“学校心理学家”第一人之称的格赛尔(A.Gesell)继续并推进了魏特默的实践活动。1915年,格赛尔在康涅狄格州巡回对儿童进行智力测验,并以此为依据对特殊儿童进行能力分班,让学校对其实施特殊教育,由此,学校心理学产生并开始发展起来。
20世纪,学校心理辅导由产生至成熟,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过程。以美国为例,从1915年第一个学校心理工作者开始从事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发展至今,美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比例已发展到l:1500。如果探究学校心理辅导在20世纪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社会的需要总在极大程度上推进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
像许多学科一样,心理辅导最初以课程形式出现于学校。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改革运动的影响下,最早的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开始致力于对学生道德发展的积极辅导,这样,第一个心理辅导计划产生了。1907年,作为密歇根一所中学校长的戴维斯(JesseB.Davis),在学校开展了每周一次的心理辅导课,在每周英语作文课上,他留出一点时间进行职业和道德辅导。最早的心理辅导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性格,评估自己的道德规范,培养有责任感的社会工作者。除了戴维斯外,其他早期心理辅导先驱也积极地响应着当时社会需要,进行心理辅导活动。像大卫(DavidS.Hill)等,以不同方式提供心理辅导服务,例如帮助学生寻找职业,了解自己最适合的职业,依据个体差异进行职业选择等。
除了教育的作用之外,早期的学校心理辅导实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特征,这些特征在职业辅导运动、心理测量运动、精神卫生运动这三大运动的过程中,得以进一步完善。这三大运动的每一次运动都极大影响了学校心理学的发展。
第一大运动是20世纪早期的职业辅导运动。当时工业革命在全球获得了深入的发展,社会对劳动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而选择职业受到了社会的关注。早期职业辅导运动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FrankParsons),1908年帕森斯在波士顿成立了波土顿职业指导局,帕森斯相信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应具备独立的、关于职业的和关于自己的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进行合理的职业选择。因此,职业辅导专家应尽可能为学校毕业的学生提供这方面的信息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1909年,帕森斯出版了《选择职业》一书,阐述了心理辅导史上的第一个科学的职业选择理论——职业选择的三因素理论:对工作性质和环境的了解,对自我爱好和能力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协调与匹配。这一理论对今大的职业咨询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帕森斯的工作和他所创立的“波土顿模型”在当时的美国影响很大,因此被称为“心理辅导之父”。
与此同时,经过分类汇总的早期职业辅导计划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职业辅导模式进入了美国大城市的一些学区。一些大学也提供了职业辅导的课程,政府通过立法支助职业教育及其师资培训。职业辅导运动的发展,使学校心理辅导运动得以发展。
第二大运动是心理测量运动。心理测量运动也曾给予学校心理辅导深远的影响。20世纪初,人们已认识到智力落后儿童的特殊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可能,教育行政部门试图通过对智力落后儿童进行科学而宏观的评估,鉴别智力落后学生,并在特殊班级里对其进行特殊教育。因此,法国心理学家比奈(AlfredBinet)和西蒙(T.Simon)编制了最早的智力测验量表对儿童进行智力鉴别。自此以后,心理测量运动开始在学校范围内得以广泛开展,心理评估和心理诊断技术的发展,使学校心理教育沿着更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在20世纪的头25年里,测量作为一门技术开始得以广泛实践,信度、效度、常模等测量的基本原理也得以公认,心理测量沿着科学化的道路前进。1917年,美国政府为了选拔优秀的年轻人进入军队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召集不少著名的心理学家参与编制了一系列心理测验工具,其中包括著名的军队A型和军队B型智力测验。这些测验的成功使用影响到教育领域,使团体测验的方式在教育领域同样得以推广运用。在职业心理辅导过程中,心理测量用科学的方法来揭示一个人的兴趣、特长和局限性受到辅导人员和青年的青睐。心理测量对学校心理辅导的影响不仅限于它为辅导人员提供了测评的工具,而在于它为心理辅导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依据,即以测量结果为依据进行辅导。
第三大运动是精神卫生运动。精神卫生运动的创始人比尔斯(C.W.Beers),曾是耶鲁大学的一名学生,在他的一生中,多次因心理疾病入院治疗,在目睹精神病院恶劣环境和病人受到种种非人的待遇后,1908年,他出版了专著《一颗找回自我的心》(AMindThatFoundItself,1908年),在美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书中他呼吁改善精神病院的医疗条件,改善对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方法和手段,最终引发了一场全社会的心理卫生运动,要求全社会重视心理健康,这与欧洲弗洛伊德理论相呼应,使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在观念上发生了深刻变化。《一颗找回自我的心》迄今已经再版50余次,被称为全世界心理卫生运动的开山之作,是一本具有世界影响的书。
心理卫生运动使早期人格形成和发展受到了关注,并强调健康的自我调节,这些观念影响了早期的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使活动在学校得以萌生,以预防和对付可能发生的心理问题,最终成为了学校心理辅导的重要内容。
在这三大运动的影响下,学校心理辅导迅速地兴起和发展,至20世纪20年代末,学校心理辅导专家的数量迅速增加,使得学校心理辅导在社会上的影响日益扩大。但这一阶段,还没有形成较为规范的职业标准,没有相对成熟的职业培训计划。心理辅导的理论研究、推广等则是在20世纪以后的岁月里得到了更加深入和迅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