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鸡汤业泛滥 剩余价值令人怀疑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3-31
什么是心灵鸡汤?心灵鸡汤能带给我们什么?如果心灵鸡汤变味了怎么办?
心灵鸡汤业已泛滥,励志文章又汹涌袭来。对此,不少有识之士,予以狠批,四处推销的 “鸡汤”早已 “病入膏肓”,良莠不齐的励志书已成 “精神毒药”。尤其不能忍受的是,它们全都打着 “正能量”华丽外衣,大行于市,以各种变幻着的名目,栖身于时下各大最受欢迎的媒介平台上。
但除了责备其下 “毒药”之类,更重要的是要改良风气。用什么来抵抗变了味的 “正能量”,又用什么来开心智、扬新风,这件事破费思量,却更值得深入探讨。
欲细密观察当下国人精神图景者,大都谙熟于一条捷径:网站热帖、热销文摘期刊目录、机场图书连锁店陈列、实体网络书店热销榜……实在没有比这些更能告诉你,当下人们的心中都在挂念、思虑着什么了。但问题是,当看客易,真正读着这些内容的人却越来越迷茫。不少热帖、热题的读者反映:读是读了,但精神状态并未日渐清明;那颗渴望被安顿、被启迪、被抚慰的心仍然悬着;有些书的逻辑简单,行文通透,但其中大多是些模棱两可的“伪道理”,不但没化解忧愁,反而更加深了自我迷茫、限制了自己的成长、思路似乎永远是局限于那么一两个单一的通道……诚然,精神的成长从来不易,甚至大多是痛苦的、艰难的跋涉,但如果时间总是在各种 “伪道理”中耗散、在越想学习越陷入混沌的 “心灵鸡汤”中不得其门而入,除了火了那些只知道数钱的书商、只知道点击率的网商,滋长了人们对于砍了无数树、耗了大量能源的熟视无睹,其剩余价值又有几何,令人怀疑?
别让变味的 “鸡汤”淋湿心灵,如何走出上述令人迷失的心智地图?其一, “以良物驱逐劣物”。无良书商应多多曝光,好的作品、好的文化传播平台则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和鼓励。读者的品位若是慢慢好起来,通常不大会走回头路,只会愿意更上一层楼,用更好的精神食粮来填补自己、升华自己。且看,尽管如今实体书店式微、纸质阅读酝酿涅?已久、电子阅读受热捧却仍在探路,但如今一些富有文化内涵的书店、图书馆、书友会甚至是朗诵会,成为不少市民热爱前往的场所。哪怕是拍一张建筑全景晒到微信朋友圈上,若不是发自内心的欢喜或敬畏,若不是从中收获了喜悦或精神上的交流与满足,恐是掏出手机按一下键盘都懒得吧?
其二,以批判性的思维训练,弥补长久以来被标准化、单一化了的思考路向。换言之,思维训练永无止境。教育、感化、思维体操,可以是外部引导的,更可以源自内心自发的探索和自我训练。不少思想家曾经深刻指出,若在接受信息时习惯于多问一句 “真的吗”,一颗批判性思维的种子或已种下。这背后的原理其实很简单:不怕 “鸡汤”蒙人,只怕读的人自己没思考、照单全收;不怕有些劣质读物假 “正能量”之名大行其道,如果遇到它的人本就有鉴别力和免疫力强壮了自身,那些无良的出版商又能迎合谁的需求呢?
说到这里,如果你有兴趣观察一下国人的精神图景,除了前述那些 “捷径”,其实还有很多美丽的风景。一直以来,我们羡慕外来的TED (以组织 “用思想的力量来改变世界”的TED大会着称),对大量网上颇受欢迎的名校公开课泊自海外而非我们原创感到遗憾,但事实上,就在我们身边,每一天、每个周末,众多高校、论坛、知识体验分享会都在向公众开放。他们更真实可感,更有可能成为我们身边思想与知识的 “正能量”。